摆满文件的桌面、满墙的工作照片,一束阳光透过玻璃窗,映射在姜会林的眼镜上,闪闪发光。察觉到有人拜访,姜会林熟练地摘下眼镜,轻轻放在桌上。“需要我怎么配合?”姜会林微笑着站起身,从桌椅间走了出来,主动向我们打招呼。
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,2024长春国际光电博览会(以下简称“光博会”)嘉宾,姜会林几乎每天都要接待来访者,最近几个月,姜会林已全身心投入到光博会的相关会议活动准备中,敲定会议议程、整理会议发言稿、接受各新闻媒体的采访。
6月初,光博会进入倒计时,我们走进姜会林院士办公室,开启一段畅快交谈,对于长春举办光博会,姜会林总结说,“光博会是世界了解长春、支持长春、发展长春的国际舞台,希望长春抓住机会向世界展示先进技术,推动长春光电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。”
长春:院士的“第二故乡”
姜会林不是长春人,但四分之三时间都在为长春工作。
1945年出生在辽宁省辽中县的姜会林,1964年考入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,毕业后留校任教。1978年,考入长春光机所攻读硕士研究生,师从薛鸣球院士。1983年考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攻读博士研究生,师从王大珩院士。
至此,姜会林几乎再也没有离开过长春。而长春,也成为他真正意义上的“第二故乡”。
2002年学院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,姜会林任校长。2006年至今,担任长春理工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、教授。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。
姜会林长期从事应用光学技术研究、曾主持国家“973”计划和国家“863”重点项目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91项,曾兼任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、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、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。
期间,他还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等授予“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”,他所带领的团队被教育部授予“光电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”和首批“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”,被中组部等联合授予“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”。
心愿:家门口办一次“光博会”
对于取得的这些成绩和荣誉,姜会林很淡然,他认为,与个人荣耀相比,他更期待能在家门口举办一次国际“光博会”。现在,距离实现愿望的目标越来越近了,姜会林的行程也越来越满,但他的精力却越来越足。
“国际光博会在中国举办了很多次。”姜会林意味深长地说,深圳、武汉、北京都有自己的光电博览会,很多我都参加过,但长春办光博会,今年是第一次,光博会对长春意义重大,对于外界重新认识长春非常重要。
实际上,多年来姜会林一直通过各种活动、会议积极为长春发声,在他心中,长春在光电领域占有一席之地,这源于他对长春这座城市深深的爱。
“长春被称为‘新中国光学人才的摇篮’‘光学科研的基地’,说明长春在光学技术方面,不但过去具有优势和特色,直到今天仍具备继续发展的潜力。”姜会林认为,长春举办光博会不仅对中国光电产业有促进作用,长春光博会也将为世界光电发展做出贡献。
“光博会是世界了解长春、支持长春、发展长春的国际舞台,我特别期待。”姜会林说。
发展:长春迈入“光博”时间
姜会林为之奋斗的这座城市,曾经在新中国光电事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始建于1952年的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(以下简称“长春光机所”),是新中国在光学领域建立的第一个研究所。建所70多年来,长春光机所在以王大珩院士、徐叙瑢院士等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的带领下,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、第一台大型电影经纬仪等多种先进仪器设备,创造了十几项“中国第一”。
长春举办光博会,是历史的选择,更是发展的必然。这座曾经孕育过新中国“光学的摇篮”的城市,将再次走上光电的舞台,向中国,向世界展示长春光电发展的新时代风采。长春,也将历史上第一次迈入“光博”时间。
“长春光电企业数量多,成规模的少,收益也没有一些城市高。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,也制约着光电产业向更广更深发展。不过,这些问题慢慢都会克服,都会解决。”
姜会林的心头好,恰恰是他最放心不下的,而即将到来的长春光博会,再次点燃他内心对长春光电事业的热爱。
访谈结束时,阳光漫不经心地爬上照片墙。一幅姜会林院士与王大珩院士的工作合影异常醒目,在阳光照耀下,显得光彩夺目。
文/李钊